当年,第一架歼-20原型机刚一飞起来,外媒还拿它开玩笑,觉得它像模型一样不真实。那时谁也没想到,十四年后的今天,歼-20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空军的主力机型,数量达到三百架,常年巡航在东海空域,连那些曾经嘲笑它的人也不再说线日,成都机场的跑道尽头,一架黑色的“胖头鱼”突然轰鸣着起飞。它的机身黑得像鲶鱼,长长的机头,像一条被拉长的鱼。围观的群众举着手机,拍照的效果也差到只能看到一个小点,但在军迷论坛上却立刻引发了热议:这是一架隐身战机!那时,几乎没人能相信,中国真的搞出了隐身技术。谁能想到,十四年后,这条“鲶鱼”不仅不再是笑话,反而变成了全球瞩目的“霸主”。
2018年,是歼-20的关键转折点。这一年,矢量喷口曝光,飞机尾部喷射的火焰拧成了麻花状。地勤人员拍下视频发到群里,大家都惊叹:“这回真的是烧锅炉了。”航电系统也进行了大规模升级,屏幕从黑白的老式设备换成了现代化的触控式屏幕,飞行员甚至能一键呼叫无人机,简直像打游戏一样。最重要的变化是产能的提升,成飞厂的生产线几乎是全天候运转,三天一架,五天一双,生产速度惊人。外媒通过卫星图,看到机棚里停满了歼-20,这让他们震惊不已。
特别是歼-20S双座版,它的后座不是训练飞行员,而是指挥官,专门负责协调无人机。去年,在西北大漠的演习中,歼-20S与四架“忠诚僚机”协同作战,其中一架无人机突破五十公里,替歼-20S拦截敌方雷达,演练得基本上没有失误。美国飞行员对此大为震惊:“我们怎么一对五?这太不公平了。”而台湾的论坛则对中国的无人机技术产生了酸溜溜的反应,然而大陆网友却用自嘲回击:“你们的遥控飞机能超音速吗?”
除了数量上的优势,歼-20在质量上也在不断的提高。隐身涂层已经换成了三代,新涂层不仅耐用,而且更抗刮擦。弹舱也更大,能够搭载更远程的导弹,例如霹雳-17,射程达到400公里,敌方预警机刚出现,就非常有可能被锁定。最先进的是其数据链系统,飞行员能够最终靠高速数据链实时同步机队信息,速度比5G还快。相比之下,F-22的网络连接仍然是局域网,想与F-35联络还得转接WiFi,延迟长达三秒,这在战场上是致命的。
不仅仅是技术进步,整个产业链也已形成了强大的配套能力。在四川的一个小镇,专门为歼-20生产螺丝的工厂就有三十多家,材料从钛合金到碳纤维、隐身膜,几乎每天都在变换生产线。江苏某非公有制企业甚至把雷达散热片做得像手机壳一样小巧,良品率高达99%。美国军工想买,结果因为中国制裁名单,根本买不到。
歼-20的飞行员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。一位90后旅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飞歼-20时,飞行员几乎能绕到敌机的尾后,直接锁定目标,完全不像以前的歼-11那样“拼速度”。而如今,空军招飞的难度也慢慢变得大,申请人数比以往翻了三倍,甚至清华北大的学霸也开始涌向空军,成为歼-20的飞行员。
随着歼-20持续不断的发展,空军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和信任,他们用新技术解决了许多老问题。歼-20的安全性也大幅度的提升,五年内的事故率甚至比老式的歼-7还低。飞行员上机前,飞机的自检报告会直接发到手机,任何故障都能提前发现,像开自动挡一样轻松。
今天,当我们回头看那架黑不溜秋的原型机,虽然它看起来朴素、笨拙,但它却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象征。它将隐身技术从科幻小说变成了现实,把隐身战机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到更具竞争力的水平,也为中国打开了强大的空中作战空间。
在接下来的十四年,歼-20不仅会继续飞行,产能还将继续扩展,技术也会不断的提高。美国及其盟友的空中优势正遭遇严峻挑战,而中国的歼-20则会在未来的空战中占据逐渐重要的位置,成为西太平洋空域的主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