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它神级,真不是吹的。当年这部剧的收视率稳居80分以上,这意味什么呢?要知道被奉为广东电视标杆的外来媳妇本地郎,最巅峰时期的收视也就是它的一半而已。
这部剧在之前收视亮眼,但现在想重温却是不可能的,因为片源已经无处可寻了。
那些年看过万花筒的老广东人,聊天时总是对其赞不绝口:这就是真正的粤味经典啊!剧中的每个角色都仿佛是从街坊邻里间走出来的,有正义感爆棚的居委会胜伯,泼辣又小气的阿冰,整天游手好闲的阿昆,还有那个老实巴交的士多店老板阿昌。
现在已经过去36年了,当年的主创人员,都已经年逾古稀。“阿昆”的扮演者林星云已经72岁,而“阿昌”的扮演者鲁牛已经81岁。
更令人感叹的是,雄仔郭昶、胜伯孔宪珠、王医生吴元标、娇妈陈碧姬这些带给我们欢乐的演员们,现在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。
尽管万花筒留下了遗憾,但它却以最接地气的方式,记录下了一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尤其在那个还没有抖音、快手的年代,它的影响更是深远。
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原片,但只要与身边的广东老一辈人随便聊聊,那些关于万花筒的回忆就像一层层翻开似曾相识的老相册,每一页都记录着曾经的温暖时光。
虽然无法再重映一次,但这部好剧依然深深地留在了每个看过的人的记忆里。这可能就是时代的遗憾吧,但对每个一代广东人而言它无疑是共同的文化记忆。
这出电视剧是由1986年聪明的国内首先采用同期声制作的,观众现在可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了,但在台词上,这可是一项革命性的创新。
在当时,大部分电视剧都是后配的音,而万花筒却选择用难度更高的同期声,目的是让每一句台词都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广东话的韵味。
第二个第一:这部剧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单元剧。在万花筒出现之前,广东电视台还拍过乐叔与虾仔和朝见口晚见面这样的小品剧。
万花筒这部剧与众不同,它每一集都是不一样的故事,但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同一条万花巷。这一设定让编剧有更大的创作自由,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,只要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,都可以在荧幕上呈现。
第二个第一:它展现了真实日常的市民生活,没有精心的制作,没有浮华的表演,就是直击街坊邻里的柴米油盐。
这部剧的收视率简直惊人!外来媳妇本地郎在广东电视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笔,风靡了二十多年。虽然其收视率比不上万花筒,但其影响力在广东电视历史上依然名列前茅。
有多夸张?万花筒常年保持在80分以上的收视率,而外来媳妇本地郎最火爆的时候,至多只达到它的一半水平。
万花筒为何会这么受欢迎呢?因为它的故事情节非常新鲜有趣,并且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当时的社会热点和热门话题进行拍摄。
今天拍物价上涨,明天拍子女教育,后天可能就拍邻里纠纷,每个话题都直击观众的痛点和笑点。
说起万花筒,就必须提到那条充满故事的万花巷。这条抽象的小巷,却把整个广东城市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这条巷子里,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市井百态。有时是居委会的胜伯在协调邻里间的纠纷,有时是寡妇娇妈在精打细算地过日子,有时是阿昆想尽办法躲避工作。
在当时,这些角色也许会被认为接地气,但实际上,他们是最真实的广东市民的写照。
谈到角色,我必须赞扬这些演员的出色演技。剧中的主要角色仅有九人,但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塑造了令人难忘的经典形象。例如,鲁牛扮演的士多店老板阿昌,其纯朴善良的性格令人心生怜惜;陈碧姬饰演的娇妈,贪小便宜的样子简直栩栩如生;还有吴元标饰演的王医生,他那悬壶济世的情怀,令人感叹好人有好报。
而在万花筒中,令人感觉最为浪漫之处,无疑是郭昶和潘结的爱情故事。郭昶在电视剧里扮演康祈宗,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配角。
潘结是一位住在拍摄地附近的普通护士。两人因一起参演电视剧而结识并产生了爱情。
万花筒这部电视剧每一集都紧跟社会热点,广东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,新鲜事层出不穷。编剧们巧妙地抓住这些热点,并将其编入故事情节中。
例如某条街要被拆迁,不久便有相关新闻出现在万花筒;再比如某个政策刚出炉,没几天“万花巷”的街坊们就开始热烈讨论起来。
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方式,使得万花筒不单单是一部电视剧,更是那个时代的新闻现场和社会百态的记录者。
现在回头看,万花筒就像一个时光胶囊,完整地保存了36年前的广东市井生活。虽然原片已经遗失,但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温暖的故事,依然在老广东人的记忆中栩栩如生。
这支“广东帮”的演员中,一半来自广东电视台,另一半则来自佛山话剧团。谈及这里面的门道,可能有人会质问为何需要找话剧团的演员。
相比于同期声录制的情况,话剧演员的表演功底更坚实,尤其是在演技方面,他们所展现的优势比电视演员更明显。
该电视剧的年长主演是实力派,任何一个人都很出色。比如鲁牛、陈碧姬、孔宪珠、关曼莉、吴元标、林星云、三毛等这几位,虽然现在年轻一代的观众可能不太熟悉他们,但是当年他们绝对是娱乐圈的巨星!
就连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几位老演员,如康祈光苏志丹、康祈宗郭昶、苏妙婵虎艳芬,他们在万花筒中也担任了很重要的配角。
当时的广东演艺圈不愿只做香港的小跟班,大胆提出了发展广东本地音乐的口号,拒绝演唱香港的口水歌。在电视剧方面,他们更是坚定地选择了粤味路线,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个人的广派品牌。
这种执着和坚持的精神在万花筒这部剧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,剧中每位人物的塑造都十分精细,并非港剧传统英雄豪杰式的人物设定,而更接近于身畔的百姓烟火气。
现在再次回顾,这部由广东帮打造的万花筒,早已实现了他们的理想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证明了广东不仅能拍出好剧,而且是那种带有浓厚本地气息的好剧!这不仅仅证明了他们的成功,更是一种传承,为后来的广东电视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说到广东电视的崛起,1979年的羊城贺岁万家欢这个重要节目起到了关键作用。这一个节目激发了广东观众的好奇心,让他们有机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香港的娱乐文化,从而开启了广东电视的新时代。
在那个时候,广东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。它邻近香港和澳门,具有语言和文化的优势,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内地接收香港文化的桥头堡。
以大侠霍元甲、万水千山总是情为代表的港剧,都是先在广东火起来,然后才传遍全国的。
然而,广东金世界电视人并不是单纯地拿来主义。1982年,广东电视台借助他们独立制作的虾球传,正式开启了本土制作的新篇章!这在当时的电视环境中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,标志着广东电视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。
要知道,那可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期!广东作为改革的前沿,经济发展迅速,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高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人类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。
广东电视台抓住机遇,一口气推出了一系列以香港历史为背景的本土剧作,例如香港恩仇记、公关小姐、五羊城下、过埠新娘、乱世香港等。
广东电视的发展历史,就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。从曾经对港剧的完全依赖,到现在能够自主创作、产出高质量本土作品,广东电视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。
从万花筒这种单元剧到后来风靡20多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,能够准确的看出广东电视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转型。
单元剧让观众品尝到了本土题材的甜头,而长剧则把这种甜头延长到极致。例如,外来媳妇本地郎虽然在收视率上不及万花筒,但其影响力却实实在在地扩展了广东电视的版图。
题材越来越丰富了。若想看都市生活,可以看公关小姐;若想看乡村家庭故事,推荐观看冷暖两心知、首富人家、河畔人家。
当我们提到外来媳妇本地郎这部剧时,不得不发现,有许多主演都是从万花筒里毕业的,比如康祈光苏志丹、康祈宗郭昶,他们在万花筒里的表演都十分出色。
尽管现在的广东电视相较于当年没那么辉煌,但是万花筒所伴随的那种坚持和对本土文化的执着从未改变。就像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: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
万花筒这个广东电视的老宝贝,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,还承载着不朽的精神,无论何时,都不会过时。